蓄水到175m的重要意义和今年175m蓄水实施情况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调度是实现三峡综合利用效益,协调多目标需求的最关键的水库调度方式。三峡水库蓄水至175m是三峡工程建设运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三峡这个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各项功能都可达到设计要求,其综合效益可全部发挥,同时整个工程及水库将接受高水位的全面检验。
    三峡工程于今年9月10日零时启动第三次175米试验性蓄水。预计10月26日,三峡工程首次蓄水至175米。本次蓄水在总结2008年和2009年试验性蓄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做好充分准备,蓄水过程兼顾了上下游用水需求,较好处理了防洪、发电、航运和补水之间的关系。
    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按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针,三峡工程分三个水位进行分期蓄水,即:围堰挡水发电期,水位135米;初期运行期,水位组合(135米~156米);正常运行期,水位组合(145米~175米)。水库于2003年6月首次蓄至135米水位,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汛后蓄至156米,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和2009年两次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但分别只蓄至172.8米和171.43米。
    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后,将开展一系列建筑物监测和设备运行试验,对水库泥沙、水质变化等都有系统的观测计划。三峡水库高水位持续时间约2个月,之后,水库水位将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及下游航运、供水等需求逐步消落。明年汛前,水库将消落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以腾出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制作维护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新闻中心/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