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 English

三峡集团参加国际鲟鱼养护大会分享长江珍稀鱼类保护的“三峡之道”

  本网讯(谢泽 付译娴 秦明硕 )10月19日至24日,第十届国际鲟鱼养护大会在湖北宜昌举行。大会由武汉大学、世界鲟鱼保护学会和三峡大学联合主办,三峡集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中国渔业协会协办。来自三峡集团的多位专家在大会上分享了关于中华鲟、长江鲟等长江珍稀物种保护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全球鲟鱼保护事业贡献“三峡智慧”。

▲ 第十届国际鲟鱼养护大会现场 摄影:汤伟

  本次大会以“确保人类和鲟鱼共享未来”为主题,议题涵盖鲟鱼生物学、全球变化影响、减缓人类活动措施、养殖应用及国际合作等关键领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共200位专家学者。

▲ 国家工程中心生物多样性中心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常剑波作大会主旨发言 摄影:王于成

  三峡集团国家工程中心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物多样性中心”)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常剑波作大会主旨发言。他以长江鲟鱼生态恢复为主题,深入分析了三种长江鲟鱼的生存现状与生态位特征,提出“生态位重建是鲟鱼保护核心”的观点。他还系统阐述了三峡集团聚焦生态位重建实践,围绕物种人工保种、关键栖息地修复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和取得显著成效,引发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

▲ 国家工程中心生物多样性中心种质资源保存及利用技术研究室杜合军在专题研讨中作分享交流 摄影:王于成

  在研讨会议中,国家工程中心生物多样性中心杜合军、杨菁、王彬忠、李洋、胡亚成、刘娟娟、刘瀚等7位科研人员,分别围绕种质资源保护的策略与实践、中华鲟全基因组测序、养殖营养需求、生态水利过程调控等主题作了报告,分享了三峡集团在中华鲟、长江鲟等长江珍稀鱼类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 国家工程中心生物多样性中心珍稀特有鱼类保育技术研究室杨菁在主旨报告中作分享交流 摄影:王于成

  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自1982年以来,三峡集团通过持续40余年的系统保护,已陆续突破中华鲟、长江鲟全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率先完成中华鲟基因组测序,并建成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人工种群梯队。目前,三峡集团保育的中华鲟与长江鲟分别占全国保育总量的50%和69%以上。截至目前,三峡集团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650万尾、长江鲟超260万尾,为恢复长江珍稀鱼类野生种群提供了关键支撑。

  大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位于三峡坝区的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亲身感受三峡集团在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鱼类保育方面所做的长期努力,代表们对三峡集团在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和可持续繁育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编辑:高锦涛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6日